這個地方可以建都。你在這兒建都,要稱霸天下就非常容易。項羽一聽,有道理;但再一看,整個咸陽的宮殿已經(jīng)叫他燒光了,他又覺得沒法待了,就把這個“說者”給打發(fā)走了。這個“說者”一出來,感覺很遺憾,脫口而出說了一句話:人們都說“楚人沐猴而冠耳,果然”是這個樣子。“說者”就是說說他自己心中的一點感慨,但是馬上有人打個了小報告,告訴了項羽。項羽一聽,這還了得,罵他是“沐猴而冠”!就下令把這個“說者”抓起來,烹了。“烹”是一種很殘酷的刑罰:架一口大鍋,把水燒開,把人扔在里面活活地煮死。
這件事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地方:
第一,這個“說者”的建議對不對?很顯然,“說者”的建議是非常高明的一個見解,建都關(guān)中,易守難攻。如果建都彭城(就是今天的徐州),則東西南北都是平原,無險可守。但是,項羽沒有聽進(jìn)去。
第二,既然史籍沒有記載這個“說者”的姓名,應(yīng)當(dāng)說是一個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小人物,小人物提條意見,你采納也罷,不采納也罷,哈哈一笑就完了,這才是一種豁達(dá)的處事態(tài)度;即使罵個“沐猴而冠”,也不必計較。但是,項羽就很計較。
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,項羽這個人非常自尊,你稍微傷了他的自尊,他絕不會放過你。這個“說者”提了這么一個好的建議,說了一個“沐猴而冠”,就落了這么樣的一個下場,原因就在于他犯了項羽的大忌。項羽這個人容不得別人對他說個“不”字,別人說一個“不”,他一定很難接受。這樣一來,誰敢給項羽提意見啊?
3、剛愎自用,失察失人
性格決定命運。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業(yè),也可以損傷他的事業(yè)。項羽的性格中有一個致命的弱點,就是例于自信,剛愎自用。自信是人性的一個優(yōu)點。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,他什么事情也完不成,因為有自信,你才能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去克服在實現(xiàn)人生目標(biāo)過程中的所有困難和障礙,所以,沒有自信是不行的。但是,如果你的自信過了頭,那就壞了,自信過了頭就成了謬誤,就是剛愎自用。
項羽剛愎自用,引起了一系列失誤,就是失察,失人,失態(tài),失信等。
失察:韓信的寒心
項羽不是個一般的人物,他是“西楚霸王”,是一個軍隊的主帥,換句話說,他是西楚國的一把手。處于這樣顯赫的地位,又懷抱著稱霸天下的雄心,他有一個重大的任務(wù),就是要善于考察和決定自己手下的哪些人可堪重任。
比如韓信。韓信開始是跟著項梁的,項梁死后歸了項羽,他在項羽手下干過,提過不少建議。他對自己在項羽手下那段生活很傷心。韓信攻占了齊國以后,項羽派人去游說他,勸他叛漢,要么歸楚,要么中立。
韓信當(dāng)時很傷心地說了這么幾句話:“臣事項王,官不過郎中,位不過執(zhí)戟,言不聽,畫不用。”我韓信在項羽的手下干事,官位最高的不超過郎中,職位只是執(zhí)戟;言不為項王所聽,計不為項王所用。我的價值得不到體現(xiàn)。所以,韓信跳槽、轉(zhuǎn)會了。韓信是一位軍事天才。楚漢戰(zhàn)爭所有的軍事將領(lǐng),能稱得上一流軍事天才的只有兩個人,就是韓信和項羽。劉邦充其量只是個二流。
韓信向項羽提過什么建議我們今天不知道了,但是,據(jù)我們對韓信的基本判斷,韓信給項羽的建議不會是毫無價值的。項羽聽不進(jìn)去,為什么?項羽太自信了。他只相信自己,一個侍從,向他提建議,他能放到眼里嗎?項羽因此而失去了一位軍事天才,而且是決定他自己命運的軍事天才。這就是剛愎自用給項羽帶來的第一個致命傷:失察。
失人:范增的冷遇
如果我們熟悉楚漢戰(zhàn)爭的歷史的話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一個非常明顯的現(xiàn)象,劉邦手下謀士特別多,大家可以掰著指頭算算,張良,陳平,蕭何,這是一流的;二流的如酈食其之類就不說了。還有那些草根、草民。反過來看項羽,項羽手下謀士有誰?大家只知道一個,“年七十,好奇計”的范增。
所以可以說,劉邦手下人才濟濟,項羽手下人才寥寥。且不說武將,單看文臣謀士,項羽手下基本無人。這個現(xiàn)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。為什么項羽手下沒有謀士,只有一個范增?這和項羽的剛愎自用太有關(guān)系了。
拿我們今天老百姓的話來說,就是項羽這個人的主意太大,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觀性太強了。他不需要謀士,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。我們前面講過鴻門宴,決定第二天消滅劉邦的是誰?項羽。決定撤銷第二天軍事行動的是誰?項羽。他和誰商量過?沒有。他召集過會議嗎?沒有。他和他最信任的范增商量過嗎?還是沒有。所以項羽不要謀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