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么除了這一宗,賈政還有什么罪?有一件事情你可別忘了,曹雪芹的第七十八回,他寫到賈政忽然把他的兩個兒子,一個孫子,叫到跟前,出了一個題目,讓他們寫詩,歌頌一位林四娘,這個女子還有一個稱號叫“姽婳將軍”。賈蘭賦了一首七絕,賈環(huán)賦了一首五律,寶玉來勁了,寶玉寫了一首長歌,好多好多句。寫的過程當中,在場的賈政的那些清客幕僚紛紛叫好,賈政最后也多有表揚。有人可能會說,你這人哪,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!都t樓夢》里這一段,歷來評論起來最困難。為什么?因為從字面上看,林四娘是怎么回事?賈政講這個事情,說有一個地方叫青州,那個地方有一個恒王,養(yǎng)了一群娘子軍,領頭的就是林四娘,最后黃巾赤眉的賊攻過來了,恒王抵擋不住,戰(zhàn)死了,城里面恒王的部屬,慌得不行,就打算獻城投降,唯獨林四娘率領的娘子軍,這個時候英勇出擊,殺進敵營,當然最后娘子軍寡不敵眾,被消滅掉了,林四娘壯烈犧牲了。來打青州的,賈政說是黃巾赤眉,黃巾軍是東漢末年出現(xiàn)的農(nóng)民起義軍,大家裹黃色的頭巾為記號;赤眉是西漢末年出現(xiàn)的農(nóng)民起義軍,則是一律把眉毛染紅;把黃巾赤眉并提,似乎是對過去農(nóng)民起義軍的一種籠統(tǒng)的稱呼。所以過去有的人評論《紅樓夢》,就覺得這是個難點。說賈寶玉這樣一個藝術形象,是反封建的,是那個時代里面的一種新人,在那個時代屬于先進人物,可就是這么一個人物,在第七十八里,卻寫姽婳將軍詞,長篇大套寫長詩,歌頌一個跟農(nóng)民起義軍對抗的,忠于封建統(tǒng)治者的女奴才,這算怎么回事?覺得很難為賈寶玉辯護,覺得他做錯一件事。而且最古怪的是,這個第七十八回,前面寫了賈寶玉歌頌姽婳將軍,賦長詩一首,下半回呢,又表現(xiàn)他哀悼晴雯,寫了《芙蓉誄》,《芙蓉誄》里面那些文句又鋒芒畢露,對封建的主流意識形態(tài)的挑戰(zhàn)性十分明顯,那這賈寶玉不是人格分裂嗎?怎么回事啊?所以過去講《紅樓夢》,或者講賈寶玉,都回避這段情節(jié),能不講就不講,就是哪壺不開咱們別去提。更有人認為,曹雪芹筆下關于姽婳將軍的半回文字,是《紅樓夢》的污點,是曹雪芹的大敗筆。
現(xiàn)在我把我的觀點告訴你,供你參考。實際上賈政是在做一件很危險的事兒。賈政忽然不知道怎么的,那天就來了情緒,他就要他的子孫來歌頌一個“姽婳將軍”。說是在青州地區(qū)有一個恒王,請注意:在清朝,有一個很大的特點,定都北京以后,皇帝的兒子,是不興分封到外地為王的;首臃址獾劫F族頭銜,包括封為王以后,王爺府都要建在京城,都在皇帝的眼前,所以在清朝,沒有一個漂到外面的滿清王爺,沒有什么青州恒王。滿清入關以后,它既是民族壓迫,也是階級壓迫,農(nóng)民起義連綿不斷,但是在康、雍、乾三朝,因為清朝進關以后,實行了大屠殺,推行了嚴酷的統(tǒng)治政策,大局鼎定以后,又休養(yǎng)生息,對農(nóng)民有一些讓步政策,所以在康、雍、乾三朝,沒有大規(guī)模的農(nóng)民起義發(fā)生,沒有可以用黃巾赤眉來比喻的,強大到攻陷城池的農(nóng)民起義軍出現(xiàn)。那么什么時候,存在皇帝把兒子分封到外地去當王的現(xiàn)象呢?恰恰明朝就是那樣的。在明朝,在青州,封沒封過一位恒王呢?是封過的,不過寫出來應該是衡王,曹雪芹在寫第七十八回的時候,他通過賈政之口所說的,應該就是暗指明朝的這個王,他聲音都沒變,只是把平衡的衡,寫成了是永恒的恒,字眼上,故意來點兒小小的變化。那么明朝青州的衡王,是不是面臨過來犯者的攻擊呢?是面臨過的。誰來侵犯它?南下的清兵。明朝的覆滅,固然農(nóng)民起義是個重要因素,但是最后政權的轉換,包括各地皇帝分封的那些王的覆滅,其中很多都是被清兵掃蕩的。所以曹雪芹在小說里面所提到的黃巾赤眉,不過是對來犯者的一種代稱而已,這個來犯者指的就是清兵。因此林四娘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呢?是一個在明朝崩潰的時候,在青州危難之時,男性官員都主張迎降,她卻挺身而出,帶領娘子軍起來抗清的一位巾幗英雄。把這個謎底一揭穿,你可能會嚇一跳,哇噻,賈政他在做什么事兒?你讓你的兒孫寫詩歌頌什么人呢?所以我們應該注意到,曹雪芹筆下的賈政,也是個復雜的藝術形象,而且曹雪芹通過他,在關于歌頌姽婳將軍這個段落里,也就流露出了一種哀明之亡的情緒。這在清朝是不允許的,會導致很嚴重的文字獄。
因此,姽婳將軍這一回,實際上也是一個伏筆,就說明按皇帝的標準衡量,賈政的問題很嚴重,他除了幫助甄家藏匿罪產(chǎn),還公然讓自己的子孫寫歌頌抵抗清軍的娘子軍領袖的詩歌,該當何罪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