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陵即明朝萬歷皇帝與兩位皇后的同葬陵墓,由于定陵的考古挖掘時間比較早,當時的考古技術和文物保護理念都相對落后,故而對出土的文物沒有形成及時有效的處理,并且在后來的特殊時期,萬歷皇帝與兩位皇后的遺骨還慘遭焚盡。因而定陵的開挖成為我國考古界一個深刻的回憶與極大的損失。
定陵的開挖
我國建國以后便對于古代帝王陵墓采取了嚴格管控的制度,并且決定不再主動挖掘考古帝王陵墓,1956年,當眾多學者提出開挖定陵時也是引起不小的轟動。經(jīng)過兩年的開挖,定陵主體墓室于1958年被打開,明萬歷皇帝朱翊鈞和孝端、孝靖兩位皇后尸體已經(jīng)腐爛,但骨架保存完好,且頭發(fā)軟而有光,墓室中的陪葬珍寶無數(shù),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!
在陵墓開挖中.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,孝端皇后尸體下鋪了一床織金緞被,再往下發(fā)現(xiàn)了鑲綴著100枚“消災延壽”金錢的褥墊,萬歷皇帝的被褥上則鑲綴著17枚“吉祥如意”金錢。開棺時萬歷皇帝是頭戴烏紗翼善冠,身穿刺繡袞服,腰系龍紋玉帶,下穿黃素綾褲,足蹬紅素緞高繡靴;孝端皇后則頭戴黑紗尖棕帽,覆飾金簪,上穿繡龍方補黃綢夾衣,下穿黃色纏枝蓮花緞夾褲,足蹬黃緞鞋,腰系繡云龍紋長裙。
定陵地下宮殿共出土文物3000多件,金器、銀器、玉器、珠寶出土時雖已隔世300余年,但任舊光澤熠熠,其中皇帝、皇后的金冠精美絕倫,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龍袍和皇后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最為珍貴。
萬歷皇帝棺槨中的盒子里出土了一樽“金絲翼善冠”,是以金絲編織出二龍戲珠圖案,質(zhì)地均勻平滑,形象栩栩如生,整個花冠無一絲線接頭外露,技藝相當精湛;屎蠊讟≈械“六龍三鳳冠”由金絲編織成龍,再由翠鳥羽毛粘貼成鳳,再由128塊紅、藍寶石和5400余顆珍珠綴編鮮花、祥云加以點綴,珠光寶氣,閃閃奪目,極其奢華。
袞服龍袍一般用于皇家祭祀和大型典禮。出土的萬歷皇帝“緙絲十二章袞服”的底紋上映有各類文字圖案,如“壽”字、蝙蝠等,正反兩面以及兩袖由緙絲制作12條盤龍,每條龍周邊均飾有吉祥圖案,最為繁復的十二章圖樣為“日、月、星辰、山、龍、華蟲、宗彝、藻、火、粉米、黼、黻”,象征大明王朝千秋萬世,也象征萬歷皇帝文武兼?zhèn)洹?/p>
孝靖皇后棺內(nèi)出土的“羅地灑線繡百子衣”,亦采用升龍、行龍左右盤繞的圖繪手法,龍旁以云水裝飾,端莊且威嚴。與皇帝袞服不同,皇后衣著體現(xiàn)母儀天下之意,前后襟與兩袖繡圖為100個童子,姿態(tài)各異。周圍以各類花卉與金銀裝飾,取“子孫萬代,多福多壽”的之意。
文物保護的失敗
雖然定陵出土了大量文物珍寶,但因為保護措施的落后,開挖人員經(jīng)驗欠缺,大量文物氧化嚴重,僅僅向世人展示了幾個小時的風采便失去原來的面貌,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。且由于出土文物數(shù)量大,出土之后的保護和搶救力度不夠,大多文物被凌亂的擺放在露天的院子里和研究所的簡陋庫房里,一放就是兩三年。
上面說到的花冠、鳳冠、袞服等珍貴國寶在出土后,由于氧化,逐漸失去光澤,已不復出土時的風采;由于袍服的材質(zhì)嬌貴,當時考古人員處理袍服時卻用軟化劑涂抹在衣物上,故而這些袍服幾個月后又黑又硬,加之文物研究所的庫房簡陋,四面漏風,這些袍服出土后不久便成為了碎片,現(xiàn)在我們在定陵博物館所能看見的完整袞服龍袍其實是復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