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浮世繪藝術(shù)的發(fā)展,涌現(xiàn)出許多著名畫師,除了創(chuàng)始人菱川師宣外,比較著名的還有揭開浮世繪的黃金時代帷幕的鈴木春信;美人繪大師鳥居清長與喜多川歌磨;戲劇繪巨匠東洲齋寫樂:還有寫實派大師葛飾北齋,以及將風景繪技巧推向頂峰的一立齋廣重等名師。以上六人被稱為“六大浮世繪師”。
浮世繪藝術(shù)占據(jù)日本畫壇二百六十余年,直至明治維新拉開序幕前逐漸消退。這顆跨越三個世紀的東洋藝術(shù)明珠,在世界美術(shù)史上占有它光輝的一頁。
【浮世繪的簡介】

雪暮(1962年)伊東深水從其繪畫素材看,70%以上內(nèi)容是妓畫(暫稱為“美人畫”)和伎畫(暫稱為“藝人畫”),也就是說,作品主角是娼妓和藝伎,女性,羅體,性感美,澀情是其標志性特征。用現(xiàn)代藝術(shù)眼光看,可算“人與體繪畫藝術(shù)”,其中的大膽的性愛題材引起注意,成為古代東方一種人本主義的新研究方向。在日本,存在著對這類作品的爭議,也有的認為是樂而不飲,肯定其價值。
浮世繪的藝術(shù)淵源,一來自繪畫,師承了中國的“春畫”,房中術(shù)繪畫也;一來自文學,浸染了“浮世草子”(草子:小說),西鶴《好色一代女》、《好色一代男》和近松《曾根崎情死》、《情死天網(wǎng)島》,是文學“浮世寫”直接彰顯,主題和題材無非澀情和妓女(當然,文學價值與作品題材并非正比例關(guān)系)。
因此,“浮世繪”是一個繪畫藝術(shù)的專有名詞,有其特定的內(nèi)涵外延。印象派大師如德加等也受到浮世繪的感染,模仿當時日本的出口商品的包裝的風格創(chuàng)作了不少繪畫。近現(xiàn)代西方人與體繪畫藝術(shù)借鑒了日本“浮世繪”主題和技法,這是積極的方面,有著藝術(shù)審美的價值。
望文生義的理解“浮世繪”,想當然的以為就是鐳于塵世風俗的繪畫,類似于中國《清明上河圖》那種風俗畫。再擴大到文學領(lǐng)域運用這個專有名詞,泛化為關(guān)于塵世風俗的描寫,則偏離約定俗成的語義越來越遠,差不多等于是錯別字了。搞繪畫的人很難接受這樣的定義,日本人當詫異一個日本詞匯出口到中國以后居然發(fā)生了那么大的歧義。
[編輯本段]【浮世繪的影響】
梵高所繪的《唐基老爹》中有許多浮世繪畫作(1887年)

唐基老爹。
19世紀中期開始,歐洲由日本進口茶葉,因日本茶葉的包裝紙印有浮世繪版畫圖案,其風格也開始影響了當時的印象派畫家。
1865年法國畫家布拉克蒙(FelixBracquemond)將陶器外包裝上繪的《北斎漫畫》介紹給印象派的友人,引起了許多回響。
梵高可能是著名畫家中受浮世繪影響最深的人。1885年梵高到安特衛(wèi)普時開始接觸浮世繪,1886年到巴黎時與印象派畫家有往來,其中馬奈、羅特列克也都對浮世繪情有獨鐘,例如馬奈的名作《吹笛少年》即運用了浮世繪的技法。同樣地,梵高也臨摹過多幅浮世繪,并將浮世繪的元素融入他之后的作品中,例如名作《星夜》中的渦卷圖案即被認為參考了葛飾北齋的《神奈川沖浪里》。

神奈川沖浪里
無獨有偶,在音樂方面,古典音樂的印象派作曲家克勞德·德彪西亦受到《神奈川沖浪里》的啟發(fā),創(chuàng)作了交響詩《!(LaMer)。
浮世繪的藝術(shù)風格讓當時的歐洲社會刮起了和風熱潮(日本主義),浮世繪的風格對19世紀末興起的新藝術(shù)運動(ArtNouveau)也多有啟迪。